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

走好乡村振兴的“山路” ——社会实践三下乡个人感悟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七月仲夏,在大学生活的中点,大二的暑假,我决心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于是我参加了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赴宁德市周宁县“寻梦红旅,品润农情”橙色耕读调研实践队,前往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赴一场大山之约。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我是来着贵州的学子,同时也是大山的孩子,在绵延不断的大山里我几乎过完了自己的前半生。怀着对大山无比深厚的感情,我来到了周宁,看看这个和故乡一样坐落在大山的县城,听听这里的,大山儿女的故事。

   这次的周宁之行感触很深,收获良多。

   其一,工农红军在闽东大地开展地下交通网络工作的光辉党史让我动容。在周宁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中共闽东特委旧址——碧岩村。前往碧岩村的道路印象十分深刻,我们从咸村乡政府出发,历经曲折,最后终于在三个小时的大巴颠簸后看见了这个红色山村的真容。在村支书的带领和讲解下,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在眼前这个山村上演。在这样一个大山深处,红色的种子在慢慢萌芽。或许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最好诠释了,此外我们还去了下楼村,在那里我们了解到张云盛老爷爷利用木桶传递情报的故事,让我深感开展地下工作的不易的同时惊叹于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尽的。

   其二,闽东人民敢想敢做,奋发致富的故事让我钦佩不已。在八十年代,时任宁德市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用“弱鸟”来形容积贫的闽东大地,更期望闽东人民奋发进取,弱鸟先飞。三十年后,山乡巨变,一幅欣欣向荣的绿色,富民的画卷在闽东徐徐铺展。在周宁几天的调研学习,我认真学习到了闽东乡村振兴工作是如何在大山开展。我把他总结为如下三点。

   一,发展红色文旅。闽东是福建省的红色圣地,处处可见红色的足迹。如何在传承红色传统的同时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呢?红色文旅的发展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红色旧址,政府带头修建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陈列馆等一系列工作,在保护闽东红色记忆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乡村发展。

   二,保护传统文化。闽东是林公文化的发源地,在周宁,我们看到了气势磅礴的林公祖殿。从村民口中我们了解到每年的正月都会有声势浩大的祭祀队伍从海外赶来这里祈福。很难想象在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个文化符号有如此这般的号召力,让他们不辞艰辛,跋山涉水的来到这里,只为祈求平安。为了保护传统文化,林公祖殿旧址已经被保护起来,在它的上方,修建了一座更大的庙宇,供人们参拜祈福。这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乡村振兴也是文化振兴,离不开对乡土文化的保护。

   三,发展绿色经济。周宁是福建的避暑胜地。在后洋我们了解到了习总书记和三棵松的故事,在连绵不断的绿色中,我们更看到了闽东对“两山”理念,和“三库加一库”理念的贯彻落实。在周宁这几天,我们参观了,宝玲花生生产基地,后洋多肉生产基地,玛坑万亩茶园等一系列周宁绿色农业的发展。在欣欣向荣的今天背后又是多少艰辛的探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一个个村民的笑脸里,我被周宁乡村振兴事业深深的感动。

 这次三下乡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山路,和我家乡一样的山路。我们总惊讶于大巴包车的费用很贵,无法理解,直到老师说,山路的造价是很贵的。山路的修建从经济学的角度往往就是入不敷出的,山路的尽头并没有什么大型企业需要急销产品,有的只是住在山区,因为大山的阻隔变得贫困的百姓。修建这样的山路毫无利益可图,可是这样的山路我们的国家还是义无反顾地修了无数条。可见,我们的国家谋求发展,谋求经济,其实本质上就是在谋求人民的幸福。这一点也让我这个大山的孩子深受感动。

   这次的三下乡让我见识学习到了许多:闽东的乡土文化,红色记忆及乡村振兴事业都深深触动了我,也激励着我好好学习。最后,我非常想用这样一句话结尾:我们努力学习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让我们的家乡摆脱贫困。

                                                 文/罗昌